銅套加工過程中的表面處理是提升其性能(如耐磨性、耐腐蝕性、潤滑性)和外觀的關(guān)鍵環(huán)節(jié),具體方法需根據(jù)使用場景(如機械傳動、液壓設(shè)備、戶外環(huán)境等)選擇。以下是常見的表面處理方法:
這類處理主要去除加工殘留缺陷,為后續(xù)處理打基礎(chǔ),或直接提升表面光潔度。
去毛刺與修邊
拋光處理
粗拋:用砂輪、百葉輪等去除表面加工紋路(如車削痕跡);
精拋:用細砂紙(800 目以上)、拋光膏(如氧化鉻膏)配合布輪高速打磨,或電解拋光(利用電解作用使表面平整光亮)。
方式:
作用:使表面粗糙度降至 Ra0.4μm 以下,提升光潔度,減少摩擦阻力(如軸承銅套),同時增強美觀性。
通過表面改性或涂層,提升銅套的耐磨性、耐腐蝕性、潤滑性等核心性能。
鍍層處理
工藝:電鍍鎳層(可光亮或啞光)。
特點:鎳層均勻致密,耐腐蝕性優(yōu)于銅本身,且與其他涂層結(jié)合力好,常作為中間鍍層(如鍍鉻前先鍍鎳)。
工藝:電鍍形成鋅層,通常搭配鈍化處理(如鉻酸鹽鈍化)。
特點:主要提升耐大氣腐蝕性(如戶外設(shè)備的銅套),成本低于鍍鉻。
工藝:通過電鍍或熱浸鍍在表面形成錫層(厚度 5-20μm)。
特點:錫層柔軟、延展性好,能增強銅套的焊接性和耐腐蝕性(如用于管道連接的銅套),且無毒性,可用于食品機械。
工藝:采用電解法在銅套表面沉積一層鉻鍍層(厚度通常 5-50μm)。
特點:鉻層硬度高(HV800-1000)、耐磨性極強,且耐腐蝕性好,適合重載、高速摩擦場景(如機床主軸銅套)。
鍍鉻:
鍍錫:
鍍鋅:
鍍鎳:
化學(xué)轉(zhuǎn)化膜處理
工藝:在高溫堿性溶液中,銅表面生成一層氧化膜(主要成分為氧化銅或氧化亞銅)。
作用:提升表面耐腐蝕性,且氧化膜呈黑色或深藍色,可改善外觀,適合對裝飾性有一定要求的場景。
工藝:將銅套浸入磷化液(含磷酸鋅、磷酸錳等),表面形成一層不溶性磷酸鹽薄膜(厚度 1-10μm)。
作用:增強表面與潤滑油的吸附能力,提升潤滑效果(減少摩擦磨損),同時輕微提升耐腐蝕性,常用于軸承類銅套。
磷化處理:
氧化處理(發(fā)藍 / 發(fā)黑):
表面合金化
針對需要長期潤滑或防腐蝕的場景,通過涂層或浸漬提升性能。
涂覆潤滑涂層
浸油處理